梅州哪里有語言康復中心?
梅州的一位媽媽為了孩子苦惱不已,因為兒子濤濤三歲了,至今還不能叫媽媽、爸爸。很多同齡的孩子都說話比濤濤強好多,1歲多的時候,父母就注意了濤濤的語言發育問題,但是一直沒有放在心上,周圍鄰居都安慰說,等孩子大一點就好了。現在夫妻兩人非常擔心,因為報幼兒園時,老師說這樣的孩子建議還是家庭撫養較好,在幼兒園里孩子一定會遇到各種問題。對孩子成長不利。總之,很多幼兒園都因為同樣原因拒收孩子入園。
輾轉多地后,咨詢了很多專業人士,最后找到優道言語矯正中心進行求助,經過語言檢測和評估,孩子有語言發育遲緩的現象。
孩子的語言發育很快,很短的時間就會形成語言習慣,而家庭語言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通常家里一個寶寶的情況下,父母還可以進行糾正語音錯誤,但是家里有2個寶寶說話都不清楚,就多了一份糾正難度,畢竟語言是在使用中強化的技能,當兩個孩子都出現語言錯誤時,誰來糾正誰呢?
所以當孩子出現語言遲緩時,爸爸媽媽就應該積極面對這個問題,早發現,早解決,才不會出現像現在,兩頭為難的窘境。
那么在孩子語言混淆期或語言障礙早期,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個問題呢?
語言混淆期是孩子語言發育前期的必經之路
語言混淆是孩子的認知和接受能力的反饋,每個孩子都會經歷語言混淆期,這個混淆期可長可短,因人而異。口齒不清、發音不準、邏輯錯誤、表達受阻的時候,每個孩子內心都有自我糾正的意愿。這個意愿可能是孩子自我認識到的,也有來自父母的提醒。
“你不應該這么說,這樣子的發音是錯的”;
或者強行打斷孩子的談話:“你說話要慢點,不然我根本就聽不清”;
還有試過反復示范正確的做法,“來,和我重復一遍,跟我說玩,是玩,看我的嘴型,玩——”。
正因為孩子的語言混淆期,其實也和學翻身、學爬、學走這些基本技能一樣,孩子需要努力很長的時間。可能一開始的姿勢不夠好,但只有慢慢在實踐中,孩子才能獲得完善自己技能的機會,所以語言混淆期,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過渡期”。
只有給予孩子正常的接納,我們才不會一直糾結在“到底怎么樣才能改善行為偏差”的困境里,而是把關注點轉移到陪伴上。只有如此,我們才真正重新擁有力量告訴自己,“那我可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陪著他好好過渡呢?”。
陪孩子過渡語言混淆期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多說話,和孩子一起討論我們在做的任何事情。
【部分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網絡搜索,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