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哪有語言康復訓練
孩子到了6歲了,說話還不清楚,能上小學嗎?這個問題難倒了一位天津的媽媽,她發來咨詢說,兒子小時候發育的慢,到了兩歲的時候還走不穩,三歲才開口叫媽媽,能說的很少,還說不利索話,四歲不能從1數到20,在幼兒園小朋友都嘲笑他大舌頭,什么都懂,就是不說話,喜歡聽大人說話,指著東西讓大人說是什么,教他說就看著大人笑,我把自己逼成了話嘮,他還是連媽媽都不肯喊,我都快崩潰了
去保健科檢查,說孩子語言發育遲滯和構音障礙,很多輔音出現錯誤,語言綜合能力整體落后同齡兒童1年左右。
優道言語專家科普解釋:語言發育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性問題,很多家長都對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表達困難等現象,當為孩子發育的頭等大事,然而現實中還是有很多家長后知后覺,等到孩子5-6歲時才開始想辦法干預解決。
語言障礙的多發性和高覆蓋率,不容忽視,據語言病理學家統計,2歲孩子的語言障礙高發率達到17%,3-5歲孩子的語言障礙至少有6%-7%,而學齡前0-6歲中的兒童中,有3%-6%的幾率出現各種不明原因的語言發育遲緩,而這些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們,在后期的成長中,很難出現自我恢復正常的可能,這會給馬上進入學齡期接受教育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他們在學習中的閱讀、理解、計算、思維、讀寫等方方面面均落后于同齡人。
幼兒在早期出現語言障礙的原因很多,重度語言障礙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聽力困難、智力低下、先天愚、自閉癥、腭裂等等,另外,有些孩子從小因為家庭撫養關系,缺乏語言刺激或家族語言病史等,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難題。
語言康復從哪里開始?
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需要不同的康復原理和訓練技巧,而且還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心理狀態、智力水平等方面。每個孩子的語言康復都需要針對性、個性化的矯正方案,而這些方案的制定,前期需要科學嚴謹的評估和檢查,這些不僅需要經驗豐富的語言病理學專家的評估和檢查,還需要父母提供大量詳細的幼兒發育史記錄,以及日常語言行為表現等多方面信息。
語言訓練案例?
學齡前兒童發音不準,排除智力、聽力等原因外,比較常見的是功能性構音或運動性構音問題,它是指孩子發音時的各個發音器官(唇齒喉舌聲帶軟腭等)的肌肉系統和神經傳導出現功能障礙。或者能夠分辨出正確的發音,但卻無法完成全部發音動作,協調不到位,使得很多發音錯誤。比如有些寶寶說話出現丟音,把「姥姥」說成「襖襖」;換音,比如把「小魚」說成「小恩」;還有錯音,比如「自己」說成「寄幾」等。
訓練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從整體上分為兩部分,第一是語言發音功能方面的問題,通過唇舌、呼吸、腭咽閉合等部位的強化訓練,恢復肌肉的張力,和靈活性,讓發音動作變得流暢、準確。第二是進行語言理解方面的培養,引導幼兒對語言認知方面的發展,讓口型、語音實物有機聯系,達到準確表達。
如果你懷疑自己的孩子有語言發育上的問題,請及時就診,以尋求兒科醫生和專業語言矯正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