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音不準怎么辦?
有位南寧的母親問:我的寶寶現在已經2歲了,很鬧氣,脾氣和不好,說話尤其是個大問題,至今不會叫爸爸媽媽,也不會用手比劃再見,教他什么都不學,看著別的小朋友牙牙學語,背誦兒歌,和父母有說有笑,我們全家人都急壞了。可則么辦啊?
優道言語矯正康復中心專家分析,孩子的發育可能有一點遲緩,因為從11個月的嬰兒對比,孩子的驚喜動作已經有很大進步,特別是肢體語言能夠表達很多東西,發育遲緩最明顯的是語言問題,2歲不會叫爸爸媽媽,那么其他詞匯量也很少,因為爸爸媽媽是最容易發的,也是最簡單的元音,8-11個月的嬰兒都能達到正確發音叫出“爸爸媽媽”的水平。所以建議父母最好帶寶寶去檢查一下做個智力測試和其他方面的檢測,及早發現原因,及早干預矯正,不要錯過了孩子的語言發育。
那么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發音不準呢?
發育規律中的正常現象:
對于正處于語言發育過程中的兒童,早期發音不準確是一種很常見現象。任何時候,發音都受功能器官限制,而幼兒的構音器官的成熟度、協調度都尚處于成長期,所以體現在發音上就是從不準確到準確的過程。
那么針對各種常見的語言障礙類型,有哪些需要劃重點呢?
(1)先天腭裂:如今先天腭裂術后的語音訓練已成為整個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另外,有些隱性腭裂并不容易發現,常常被家長忽略。腭裂常常導致鼻音異常、代償性發音現象。
(2)聽力障礙: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聽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聽不到就無法對自己發出的聲音進行調試與較準,一般無法學會說話,聽不清就會在對自己發出的聲音進行調試與較準的過程中出現失誤,因此,在語音矯正的過程中還需要聽力康復,畢竟聽力是語言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
(3)功能性構音障礙:是發音器官肌肉功能異常造成的,肌肉功能的異常影響的是聲帶振動發出聲音后對其進行調試成正常語音的過程。可以表現為多音素發音不準和個別音素發音不準的現象,比如帶聲母L的音發不準就是比較常見的現象,而且因為得不到重視往往持續到成年。
(4)另外,正常的語言發育也需要正常的語言環境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說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簡單,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和自我糾正,孩子如果沒有足夠的可供學習和練習的模板,或者是錯語的發音模板,也會造成發音不準。
【部分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網絡搜索,版權歸版權所有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